7月8日下午,參加“銘記歷史 共筑和平——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”兩岸媒體龍江行活動的25名兩岸媒體記者走進哈爾濱市呼蘭區(qū)蕭紅故居,通過沉浸式參訪與非遺體驗,共同追溯民國才女蕭紅的文學足跡,感悟黑土地上的紅色文化與抗戰(zhàn)精神,并品味獨具特色的呼蘭老味道。
兩岸媒體人在蕭紅故居留念
在蕭紅故居紀念館,參訪團細致觀摩了這位“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文學洛神”的生前手稿、生活場景復原及《生死場》《呼蘭河傳》等經典作品的創(chuàng)作背景展陳。臺灣自媒體人黃馨巧駐足于蕭紅與魯迅往來信函的復制件前感慨:“她的文字不僅是個人命運的寫照,更承載了民族抗爭的吶喊,這種精神跨越時空依然震撼人心?!奔o念館負責人介紹,蕭紅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近年來通過舉辦“蕭紅文化周”等系列活動,持續(xù)推動兩岸青年對抗戰(zhàn)文學與愛國精神的共情共鳴。
體驗高粱飴制作
活動特別安排參訪團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——高粱飴制作技藝。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,兩岸媒體人親手參與拉絲、包裝等工序,感受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的匠心。臺灣自媒體人樂島在直播中展示剛成型的高粱飴:“這種綿軟清甜的口感,就像兩岸同胞剪不斷的文化紐帶?!贝送?,呼蘭老冰糕的品嘗環(huán)節(jié)更引發(fā)熱議,其“半是松江雪、半是兩岸情”的獨特風味,成為兩地情感交融的生動注腳。
在主題座談會上,兩岸媒體人圍繞蕭紅作品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展開討論。臺灣媒體人劉世鑫表示:“《生死場》里農民的抗爭與覺醒,與臺灣光復80周年的歷史記憶形成深刻呼應,這正是兩岸共同珍視的抗戰(zhàn)精神遺產?!焙邶埥『{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協(xié)會負責人表示,此次活動以文學為媒、以非遺為橋,既展現黑土地的文化厚度,也為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注入新動力。
參訪團成員紛紛表示,將用鏡頭和筆觸記錄這段融合文學、歷史與美食的獨特旅程,讓更多同胞感受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與時代新貌。
(圖片由省臺辦提供)
記者:桑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