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孫洪義 王文利 本報記者 孫偉民
在雞西市滴道區(qū)北山的蒼翠松林間,兩片相鄰的山坡夾出一個洼地,蒿草叢生。山坡下,一座黑色大理石碑上,“滴道萬人坑死難礦工紀(jì)念碑”十二個金色大字格外醒目。
雞西市侵華日軍罪證陳列館館長朱玉品手指那片山坡、洼地,聲音低沉:“‘萬人坑’、死人溝、亂葬崗這些稱謂背后,是日本侵略者‘以人換煤’的野蠻掠奪,是中國勞工用生命堆砌的黑色財富?!?/p>
記者踏入這片遺址,洼地深處的裂痕像極了被撕裂的傷口;蒿草叢生的地面下,深淺不一的凹陷若隱若現(xiàn),似是大地母親因劇痛蜷縮的褶皺。
朱玉品告訴記者,滴道“萬人坑”是日偽時期使用時間最長、埋葬死難勞工最多的地方。1935年至1945年間共埋葬死難勞工2萬余人。遺址上共有尸坑12排。1966年,工作人員發(fā)掘一排尸坑就出土骨骸74具。1968年,又發(fā)掘了兩排尸坑,并將部分骨骸移入侵華日軍罪證陳列館內(nèi)。
作為雞西礦區(qū)保存最完整的罪證遺址,滴道“萬人坑”默默記錄著那段暗無天日的歲月。日本侵略者為掠奪煤炭資源,強迫礦工在無任何安全防護(hù)的礦井內(nèi)勞作,在“吃陽間飯,干陰間活”的絕境中掙扎。更令人發(fā)指的是,一些尚有氣息的患病礦工也常被直接拋入“萬人坑”。
穿過“萬人坑”遺址,記者來到雞西的侵華日軍罪證陳列館。館內(nèi)一座磚制“煉人爐”像一頭張著血盆大口的巨獸令人心生恐懼。朱玉品介紹說,這座“煉人爐”于1941年建立,最初是單孔爐,后增為雙孔,是磚砌、券頂?shù)母G式建筑,占地面積6.47平方米。維修保護(hù)前通體殘長2.6米,寬2.49米,高1.45米。至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時,這里共火化尸體4000多具,是日本侵略者殘害中國礦工的重要罪證,是全國僅存的偽滿時期的礦區(qū)“煉人爐”。2019年,被批準(zhǔn)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
參觀人群中,程文超望著“煉人爐”駐足良久,眼眶泛紅。他說:“教科書上的文字變成眼前的實物,這種震撼無法用語言形容。這次參觀讓我明白一個道理:落后就會挨打!今后,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,為我們國家的強大作出貢獻(xiàn)。”
從地下礦洞到地面“煉人爐”,從“萬人坑”的累累白骨到陳列館的無聲控訴,雞西的每一處侵華日軍罪證遺址都是歷史的“活化石”。它們不僅是日本侵略者侵華暴行的鐵證,更是一部鐫刻在大地上的民族苦難史,時刻警醒后人:唯有銘記歷史,方能守護(hù)和平;唯有吸取教訓(xùn),才能避免悲劇重演。